跳到主要內容區

認知儲備與健康老化

 

RCHSS

認知儲備Neural compensation

維持高齡者的認知狀態,是高齡者自主生活並維持其生活品質之關鍵。偵測、診斷、介入、治療是控管高齡者身心與認知退化的四個步驟。我們常說預防勝於治療,如能在越前面的階段發現問題或是預做防範,則越後面階段所須付出的成本就更少。因此評斷高齡者認知能力的退化程度並發展早期偵測技術,提供預防性的認知訓練,以延長其健康生活狀態的研究工作,也就有其重要性與急迫性。

人類大腦的神經元有天生的補償功能。當前腦的神經元不夠用時,可徵召後腦的神經元(Davis, et al., 2008);左腦的神經元不夠用,會徵召右腦結構相同的神經元,以便應付左前腦運作執行功能的需求( Cabeza 2002),這便是先天的認知儲備(Neural compensation。而透過學習新知、參與社交活動、認知訓練、冥想等等行為的訓練來對抗認知老化,此即後天的認知儲備。我們可以讓後天認知儲備及內在、先天的認知儲備互動,相輔相成,建造一個認知的鷹架理論:大腦結構、功能、行為的互動,透過行為的訓練,進而刺激大腦的功能,達到延緩結構鬆懈的目標。並以這個架構可以作為延緩老化與失智的生活實踐理論基礎,並且利於詮釋高齡者個體之間的差異以及不同高齡者個人老化進程中不同階段的差異(戴浩一,2021p398)

「高齡生理、心理認知與運動健康研究群」在深耕計畫四年期間的研究重點在於瞭解高齡者的認知能力現況,以及如何延緩其退化速度。並希望在未來導入「認知儲備」做為長期預防的觀念。「認知儲備」並不只是中高齡才需面對的課題,我們如能在年輕時就培養閱讀、持續學習新知與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提早儲備神經資源,效果會遠優於中老年時才開始儲備。而刺激大腦神經的來源除學習新語言、認知訓練等眾人熟悉之方式,亦包含了生理運動、日常生活經驗、職業工作訓練等多個面向,這些都揭示了「認知儲備」是一個跨世代、跨領域的研究課題。

English Version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