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閱讀障礙形成與補救

 

RCHSS

閱讀為一個複雜的認知處理過程,始於識字解碼,而終於語義的傳達與理解。閱讀過程就像大腦中搜尋一本有系統組織的心理詞典一般,每次看到一個字詞時,就去搜尋腦中的心理詞典,以查找該字詞的語音、語義與語用等訊息,藉以達成閱讀理解,而閱讀障礙即是在識字解碼到語義理解的過程中出現了困難。與閱讀障礙有關的閱讀問題包含三種常混淆的類型:失讀症(Dyslexia)、閱讀障礙(Reading disability)及弱讀(Poor reader)。其中「閱讀障礙」泛指閱讀出現困難者,包含識字困難、理解困難及閱讀流暢困難;「失讀症」則特別指稱識字解碼出現困難的特定一類閱讀障礙;「弱讀」則是指閱讀能力落後一般兒童但是還未達到閱讀障礙程度的讀寫學習兒童。目前以拼音文字系統為標的之閱讀研究多主張閱讀障礙來自語言處理時的聲韻覺識能力缺陷,因此聲韻覺識相關能力也常是拼音文字系統閱讀研究常用來當作識字發展預測的指標(Vellutino, Fletcher, Snowling, & Scanlon, 2004)。然而漢字難以在音素層次拆解,僅是在整字上呈現音節層次得語音,故無法藉由拼音的方式唸出中文漢字讀音,因此聲韻覺識能力在中文漢字閱讀上是否如拼音文字系統閱讀中扮演一樣重要的角色,成為當代跨語言文字系統閱讀研究中的核心議題。

在與中文識字發展有關的認知能力中,不論香港或台灣的研究,均指出快速唸名作業(Rapid Automatized Naming,RAN)是預測中文兒童閱讀能力最有效的指標。Ho等人(2002)的研究顯示中文閱讀障礙兒童中有半數(50.0%)出現快速唸名困難,高於聲韻覺識能力缺陷(15.3%)。曾世杰、簡淑真、張媛婷、周蘭芳、連芸伶(2005)比較各類型RAN對小學二、三、四年級學童閱讀表現的預測力,發現幼兒園大班的數字唸名表現就能夠有效預測小學四年級時的閱讀表現。僅管多數研究支持RAN作業能有效預測閱讀障礙兒童的閱讀能力,但是對其背後的認知神經機制卻仍不清楚。Wolf、Bowers及Biddle(2000)推測閱讀障礙者在完成RAN所需的時序整合上出現困難,所以無法順暢完成文字辨識歷程。而Ramus(2003)則主張視覺系統中的巨細胞系統涉及時序整合,由於閱讀過程也涉及語音訊息與字形訊息的時序整合,因此推測閱讀障礙者的快速唸名困難來自巨細胞系統出現問題。然而Wolf等人(2000)與Ramus(2003)的假說至今尚未獲得直接而充分的證據支持。本研究團隊計畫將針對包括定錨效應、注意力及串聯處理等RAN可能涉及的認知歷程,有系統而全面的檢驗RAN能有效預測閱讀能力的可能機制,並進一部建構研究支持(evidence-based)的閱讀障礙兒童補救教學模式,以協助偏鄉閱讀困難兒童脫離學習困境。

English Version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