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聽障者識字與閱讀

 

RCHSS

聾人與聽損者的中文閱讀發展是嶄新的研究領域,人類大腦為了處理某一個任務會反覆使用某個腦區,若該區不敷使用則會調動其他區來幫助,這是一個代償的機制。因此聾人與聽損者由於聽力的限制,其閱讀理解的機制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大部份人的溝通方式是透過語言交談,以口語形式進行,口語是經由「發聲─聽覺」的管道來進行交談,即是「聽見」語言。然而聾人使用的語言卻是以「看見」的形式存在的,就是手語交談,所謂的手語即是經由經由「動作─視覺」的管道進行交談。很多人都以為手語就是用手比劃比劃,沒有規則可循。事實上,手語和口語一樣,都是人類的自然語言,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表達及接收訊息上的差異:口語使用口說和聽覺(oral-auditory)的語言系統,而手語則是使用手勢和視覺(manual-visual)的語言系統。人類自然語言的特點,不管是口語還是手語,都是以有限的基本符號組成詞彙,然後透過一套規則(即語法),來表達無限的概念。各國的手語就像各國的口語一樣,都有其詞彙與語法,而且語法結構都相當錯綜複雜。

手語的相關研究在台灣仍是剛起步的階段,本中心戴浩一主任自2001年起,即透過「台灣手語之研究:音韻、構詞、句法與影像辭典」的研究計畫,組成包含蔡素娟教授、麥傑教授、張榮興教授等成員之研究團隊,進行國內首度有系統、全面性的手語語言學研究。該計畫針對台灣手語的音韻、構詞及句法,進行完整的調查及整理,寫成兩冊台灣手語參考語法:第一冊為音韻與構詞,第二冊為句法。後續則在戴浩一教授與蔡素娟教授策劃帶領多名研究生進行台灣手語的詞彙的收集與錄製,建立「台灣手語詞彙資料庫」,並以此詞彙影像資料庫為基礎,建立一個中英雙語解說的「台灣手語線上辭典」,提供給國內外語言學家、特殊教育學者,以及對手語學習有興趣的一般民眾自由上網查詢。

目前推動中的台灣手語研究主題包含有台灣手語語法結構與理論;手語與口語在結構與溝通功能的異同;台灣手語從兒童語言習得,到老化以及失智的發展進程研究;手語與口語在認知腦神經網路的活動;語言接觸對視覺語言學的影響:書面語對手語的影響,例如,漢字在台灣手語、中國手語、香港手語、日本手語、韓國手語中的使用。

English Version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