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近年由於晚婚、不婚、晚育、少育,甚至不育的現象持續發展,加以平均餘命的延長,少子化及人口高齡化不只是嚴峻的社會問題,更成為國安問題。依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1995年到2020年之新生兒人數不但從329,581人銳減至165,249人,而且在2020年首度出現出生人數低於死亡人數,人口自然增加率呈現負成長狀態(內政部統計查詢處,2021)。此少子化及人口高齡化的人口結構的改變嚴重衝擊到家庭、社會、經濟、文化與國防各層面。同時,臺灣天然資產有限,人才就是最重要的軟實力,如何更有效地從嬰幼兒時期開始培育其認知,應變與創新能力,建立人才養成的基礎,讓台灣的科技、經濟、政治、外交與軍事人才的培育能永續發展,實為刻不容緩的課題。
識字與閱讀理解是一切學習的基礎。閱讀不僅是文字表層的認識,閱讀理解更涉及文本所代表的社會文化認知相關訊息、進而提昇個人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有鑑於此,台灣的閱讀教育在十幾年前已被政府提升為國民素養教育(柯華葳、戴浩一,2010),界定為培育人才的最重要的基石。本研究的目標在於探討中文識字、閱讀理解、閱讀障礙歷程及相關的認知神經機制。於在語文領域中,與我們最切身相關的為「閱讀能力」。閱讀是現代社會生活項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閱讀包含識字 (word recognition) 與理解 (comprehension) 兩個主要的成份 (Kamhi & Catts, 1991)。個體識字/詞彙量多寡,往往是其的閱讀理解能力高低的最佳預測指標 (Anderson & Freebody, 1981)。若個體對於閱讀和書寫文字具有困難的症狀,包含難以快速朗讀字詞、無法專注閱讀、難以連續書寫、無法說出腦中的詞彙,或是無法理解閱讀,皆可視為閱讀障礙或失讀症。依據前文所述,本研究探討閱讀理解須包含詞彙辨識、語言理解,及相關認知神經機制等面向。
本計畫以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做為研究整合平臺,一方面整合校內研究資源,一方面與校外研究機構及個人進行合作,共同規劃及推動識字、閱讀理解與腦神經的相關研究。同時邀請國內外從事閱讀理解與認知神經科學相關研究研究之學者擔任學術諮詢顧問,以求打造一個跨校、跨國的研究團隊。學術發展規劃將著重在四個層面進行:兒童及青少年的語言理解、兒童及青少年的閱讀障礙(含弱讀者)、聾人及聽損的閱讀障礙三個主題。
English Version
|